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2 10:36:23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 出自 孟浩然 《留别王侍御维》
这首《留别王维》是孟浩然离开长安、回归襄阳故里时,写给王维的辞别诗,对自己的遭遇有些哀怨,但也因为结交了王维这样的忘年交,而感到知足。
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39岁的孟浩然来到长安参加科考。因为之前在扬州结识了李白,聊过之后,决定不再干谒求官,屡屡碰壁不说,还遭人非议(向高官权臣献诗拍马屁,唐代诗人求官的主要途径)。
并且,此时的孟浩然已经很出名了,笃定自己通过科举,一定也能谋得仕途。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落榜了。
孟浩然24岁出鹿门山,用了15年时间求官,先后干谒张说、韩思复等公卿名流,皆未得到推荐。要说孟浩然也是倒霉,干谒张说后,张说被贬官,干谒韩思复后,韩思复病死。
所以这一次落榜,让孟浩然很恼火,赖在长安不走,在王维府上蹭吃蹭喝,喝醉了还大闹太学,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句》: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逐逐怀良驭,萧萧顾乐鸣。
他这一闹不要紧,把整个太学都给震住了,尤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更成为了千古经典,所以就连玄宗也知道了孟浩然孟山人的大名。
某一日,玄宗下朝后闲溜达,就来到了王维府上,王维去接驾时,孟浩然以为皇帝是来找自己算账的,直接吓得钻进了床底。
而王维不敢隐瞒,就引孟浩然出来参拜,并大力推荐了孟浩然的才华。玄宗一听,便命孟浩然献诗来品一品,看看肚子里是否真的有墨水。
千没想到,万没想到,孟浩然居然献了一首《岁暮归南山》,其中有两句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玄宗是个文化人,自己也写了很多诗,一听孟浩然的意思不对,这是怪朕不给官做啊,于是生气了,就对孟浩然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就这样,孟浩然被唐玄宗打发回了襄阳故里。
王维当时也很无奈,大声叹气问,为何不献《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为何不献呢?
要不说,王维15岁便在长安混得风生水起,情商的确是高。反观孟浩然,就算不献《望洞庭湖》,献一首《过故人庄》也不错啊!
所以当时王维就看出来了,以孟浩然的直爽性格,不太适合当官。
离开长安时,孟浩然为了感谢王维,写下了这首《留别王侍御维》,王维回赠,也作了一首《送孟六归襄阳》: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在这首诗中,王维已经把孟浩然的后半生给安排好了,隐居山水田园,踏踏实实做文化,岂不乐哉。
遗憾的是,孟浩然当时没能领悟,6年后再次回到长安求官,依然是四处碰壁,挣扎了大半辈子,孟浩然也累了,所以这次终于想通了,回鹿门山,做个逍遥客。
一年后,襄州刺史韩朝宗因仰慕孟浩然的文采,决定设宴款待孟浩然,以便日后向朝廷推荐。孟浩然本来答应得好好的,可是到了赴宴之日,孟浩然居然喝多了,放了韩朝宗的鸽子。
这让韩朝宗大为恼火,从此开始交恶孟浩然,孟浩然也因此失去了最后一次当官的机会。
又是两年后,张九龄任荆州长史,招孟浩然入幕府,但孟浩然只是短暂地工作了一小段时间后,就彻底隐居襄阳了。
此时此刻,他应该是想起了王维的劝慰。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龄复官北归,偶遇李白,心情舒畅的他决定顺道再看望一眼老友孟浩然,叙叙旧,豪饮几壶。
然而这一叙旧不要紧,三杯五盏下肚,孟浩然突发旧疾,就此归西,时年52岁。为此,王昌龄愧疚了很久。
开元二十九年,王维出任殿中侍御史,赴襄阳,作诗《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大唐诗坛上,这对著名的忘年交,“田园派”的两个泰山北斗,就这样相互辞别。而王维做人圆润,晚年仕途顺利,授太子中允,加集贤殿学士,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
60岁时,王维辞掉所有官职,隐居辋川,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终南别业》: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如果孟浩然能早点顿悟,他在诗词上的成就,就不会总被王维压着一头。而王维,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