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4 06:19:00
目前,各地纷纷拿出实策,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实现产业化。黑龙江省不久前制定了《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产业化突破年行动方案》,明确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等方面重点任务。安徽省近日也发布了《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提出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等26项措施。
重视科研成果转化,旨在打通从科研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开花,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此轮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点是以市场为导向,多地提出要强化“企业出题、科研解题、市场阅卷”。市场犹如一面镜子,能够精准反映科研成果的价值与实用性,只有契合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才可能在产业化的道路上走得长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是因地制宜扎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要看到,当前我国许多地方在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难点。一方面,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等虽手握大量科技成果,但这些成果长期处于“沉睡”状态,亟待转化为实际应用;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创新难题,迫切希望借助科研力量来攻克难关。两者之间往往缺少有效的连接点与支撑点,使得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困难重重,围绕产业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科研优势的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这既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也限制了企业的创新发展以及区域产业的升级步伐。
目前,已经有一批企业依靠科技创新,积极应用新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企业不仅提高了自身市场竞争力,增强了发展信心,更为所在区域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提升了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这就更加凸显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必要性,需要将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实现以市场为导向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扮演好引导者与服务者的角色,切实做到俯下身子,结合相关区域重点产业链,主动向企业了解关键技术清单,依据这些清单来精准布局科技攻关项目,确保创新链和产业链能够无缝对接,从而有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方面,尊重企业就是尊重市场,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让企业更多成为创新主角。比如,在中试平台创建过程中,可突出建设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对企业进行分类管理、梯度培育,鼓励更多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创新。还需注重促进校企融合与产学研创新对接,为各方搭建沟通合作的桥梁,推动企业加速成果转化,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加快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此外,也需推动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应注重搭建完善平台,健全体制机制,为科研成果转化保驾护航。比如,可支持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专业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等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完善评价结果运用机制,让科研人员能够从成果转化中获得合理的激励,从而激发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推动科技计划项目体系改革,建立健全贯穿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的制度体系,优化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评价及考核机制,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等,让科研人员能够放开手脚,积极投身成果转化工作。(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马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