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9 08:45:00
道路,一头连着经济发展的脉动,一头系着百姓生活的幸福,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基石。市政道路基础设施的运维、管理与养护,是保障城市交通顺畅、舒适、安全运行的基础。近年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充分利用智慧管养平台、智慧巡查、健康监测等手段,开展道路设施日常养护,提升市民道路出行舒适度,提高市民出行幸福感、安全感。
▲龙岗区布龙路薇甘菊监测站旁的边坡上布设着自带北斗定位系统的监测设备。本版图片由 严文婷 摄
“一张地图”
全流程管养处理量五百万单
道路也会生病?没错,万千市民脚下的道路和人一样,需要日常体检,道路出现破损、坑洼,就如同人生了病,需要修补维护。交通设施的品质与市民出行舒适度息息相关,市政道路的运维、管理与养护,是保障城市交通顺畅、舒适、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
据了解,深圳管养的道路设施数量多、覆盖广,道路设施管养任务重、时效性要求高。为此,深圳搭建了深圳市道路设施智慧管养平台,将全市的道路信息整合在“一张地图”之上,并配套了统一的数据库与操作平台,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制度。在交通基础设施“一张图”的基础上,技术状况评定、工程决策、工程管理、督查考核等工作都能在线上完成,实现了全过程信息化、无纸化管理,道路养护工作朝着更精细、规范的方向迈进。
目前,平台已经开发功能模块20余个,覆盖了从驾驶舱、设施移交、保养小修、大中修到定检专检、科学决策等养护全过程业务,实现了道路养护全生命期闭环管理,整体提升养护管理数字化、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截至2025年8月,通过平台累计流转养护工程近五百万单。
AI巡查员上线
识别精度达到拳头大小
在南山区石鼓路旁,道路巡查工程师梁修诚正驾驶着智慧巡查车进行日常工作。不同于普通的车辆,智慧巡查车的车顶上依次安装了三个智慧设备。“最前面的就是我们的智慧摄像头,能精准识别和上报病害,识别精度达到0.01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成年人拳头的大小。紧跟着后面类似‘蘑菇头’的装置是智慧传感器,最后的黑色匣子是上传数据的智能算法处理平台。”
▲AI智慧巡查能自动识别和分类,全过程取证和上传系统。
在巡查时,巡查员驾驶车辆通过车辆上搭载的视频采集系统,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对道路进行视频信息采集,然后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道路路面及附属设施进行AI识别,最后将病害有关数据上传至智慧管养平台,进入管养流程。
相比传统巡查需巡查人员手动拍照输入病害详情,AI巡查可直接实现病害类型、病害图片、病害定位、病害量化数据等病害全过程取证和上报,并实时推送至平台,减少病害从发现到治理的流转时间。结合路况和巡查重点,还能自动分级病害类别,做到“高优”病害快速发现和处置,“轻微”病害结合实际采取合理整治措施。简而言之,智慧巡查更快速、更准确,能自动识别和分类病害还能全过程取证和上传系统。
▲工作人员驾驶着智慧巡查车进行道路巡查日常工作。
梁修诚告诉记者,“有了科技的翅膀,道路巡查如虎添翼。以往我们需要两个人搭配工作,一人开车,一人时不时下车拍照记录病害。不仅有风险,而且工作效率受阻,现在我们一个巡查员就能完成工作。以南山区为例,目前我们基本能实现对全区的道路三天进行一次‘小体检’。”
事实的确如此。据了解,目前,智慧巡查业务已推广至全市主要道路,累计发现病害近百万单。
高陡边坡监测难
北斗定位24小时守护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深圳城市道路的建设过程,免不了开山造路,这些高陡边坡的后续监测尤为重要。为及时发现和预警重大设施突发风险,持续跟踪设施结构损伤发展规律,深圳持续开展桥梁、隧道和边坡的结构健康监测。
“以往,我们最担心的就是极端天气或者有一些隐藏的风险未能及时发现,如果不能及时预警,将会造成损失。现在有了北斗定位系统,全天候不间断地24小时工作,一有预警就能通过APP或者短信报警。”边坡监测工程师刘永佳介绍道。
在龙岗区布龙路附近的一个监测点,记者从南坪快速路向上望去,陡峭的边坡上布设着白色的设备,这些自带北斗定位系统的监测设备稳稳地扎在山体上,精密监测着山体的情况。“它能24小时不休息地盯着。不管是大半夜、下暴雨,还是那种人根本爬不上去的陡边坡,它都能一直监测着,数据高频更新。其次,它形成了一套‘监测-传数据-分析-报警’的完整流程。传感器把数据传到后台,系统自动分析,一旦发现边坡有不对劲的地方——比如位移变快、裂缝变大,马上就会发警报给管理人员,相当于实时掌握边坡的安全状态,心里有数。能提前发现隐患,早点加固或者封路,避免滑坡、坍塌这些事儿发生,减少损失。总的来说,就是用科技让边坡监测更靠谱,把危险挡在发生之前!”
近年来,深圳逐步推进桥梁、边坡的结构健康监测试点,边坡主要监测倾角、沉降、裂缝和坡体水平位移等,桥梁主要监测位移、温度、索力和应变等。基于成功的试点经验,市交通部门正通过“一设施一方案”进一步建设桥梁、隧道、道路边坡的结构健康监测。目前,已经完成27座桥梁、53座边坡、2座隧道的监测现场建设,初步建立起城市级交通基础设施集群监管体系。
扫码上报
人人都是监督员
早前,有市民称发现道路存在病害问题时,往往面临反馈渠道不明确、流程繁琐等困扰。如今,通过“深圳交通”公众号上线的“设施病害上报”微服务,无论是人行道、路面破损、坑洼,还是护栏损坏等问题,都能通过扫码、拍照添加病害照片, 一键提交上报。
目前,全市道路、桥梁、隧道、边坡等设施已安装了4万余块设施铭牌及二维码。市民扫描道路铭牌上的二维码,定位病害位置,填写病害信息和现场病害照片,提交后即完成上报。交通部门收到信息后,将迅速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核实与处理,并及时反馈处理进展。每位市民都是监督员。
未来,深圳将持续深入探索信息化智慧化手段在道路管养工作中的应用,赋能城市道路治理,大力促进传统道路养护和新兴技术加速融合,为城市交通和市民出行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服务。
深圳晚报记者 董玉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