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0 11:13:00
一片片玫瑰花瓣、一颗颗枸杞子、一朵朵野菊花——这些看似普通的植物原料,在专业加工者手中正变身为年产值超200亿元的健康饮品,并催生出一个全新的职业。前不久,“代用茶加工工”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列入第七批新职业之一。标志着伴随代用茶产业蓬勃兴起的关键技术岗位,其社会价值与专业性获得国家层面认可,也为产业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代用茶加工工这一新职业的设立,不仅仅是职业分类的一次补充,更是我国茶产业从‘农产品加工’向‘大健康食品制造’转型的一个关键标志。”业内人士表示。
新职业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走进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的一家代用茶生产车间,代用茶加工工李晓仙正忙碌在生产线上,对每一批玫瑰花苞进行细致检查,确保原料品质。相较于传统茶加工,代用茶加工的原料范围更宽泛,涵盖玫瑰、百合、枸杞、大枣等多种药食同源的食材。这就对代用茶加工工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仅要熟悉各类原料的特性,还得精准掌握科学的配比方法。
从原料筛选到成品包装,代用茶加工工需要凭借严谨的操作规范把控产品品质。这一职业的设立,不仅丰富了健康饮品市场的产品供给,更以专业化人才为支撑,让自然食材的健康价值得到充分释放,为饮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此次新职业发布明确代用茶加工工是指操作筛选、烘干等工具设备,加工非茶叶可食用植物根茎、叶蔓、花果(实)等原料,制成茶饮替代品的人员。同时,代用茶加工工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拣剔、分级验收原料并处理;操作清洗、杀青、切片(段)、干燥等设备,将原料加工为代用茶初制品;操作粉碎、压制、包装等设备,制作代用茶再加工产品;拼配不同品种、等级的代用茶;进行质量检验、包装与储藏。
“从工作任务中可以看出,代用茶加工对从业者有着一定的要求,既要掌握产品特性,又需要熟悉设备操作,同时具备质量检验能力,掌握包装储藏的规范。这就要求从业者成为融合现代食品科学、药学知识(特别是药食同源理论)并能严格执行安全标准的复合型人才。”业内人士指出。
“新职业的核心在于利用现代加工设备与技术,将草本、花果等原料转化为安全、风味独特且保留有效成分的饮品。”专家认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提到,加快新职业发布、大力培养与之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当前,消费者对新产品、新口味、新功效、新形态(如冻干、茶粉、浓缩液)的需求旺盛,亟须通过加工技术和工艺创新突破瓶颈,这也对专业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专家认为,代用茶加工工入列新职业,不仅是国家职业分类体系的完善,更标志着我国代用茶产业正从分散初级的“农产品加工”模式,向标准化、高附加值的“大健康食品制造”体系加速转型,为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提供了清晰路径。在健康中国战略与消费升级浪潮的叠加效应下,这一职业将成为衔接传统茶文化与现代食品科技的关键纽带。
健康需求驱动代用茶市场扩容
专家分析,代用茶加工工成为新职业,标志着茶饮行业职业体系正随着消费需求持续升级,新职业代表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与发展前景。
我国地域辽阔,代用茶原料资源极其丰富。因不同区域的生物物种差异,目前可作代用茶的食药物质比较多,涵盖叶类、花类、果类、根茎类及混合类等。除初加工产品外,行业已延伸出如冻干代用茶粉、代用茶浓缩液等深加工产品,资源价值随加工深度提升逐步释放。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去年数据显示,我国代用茶市场规模已从2019年的87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21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4.6%。艾媒咨询预测,今年该市场规模将突破350亿元,并继续保持20%以上的年增速。
与此同时,代用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催生了创新的产品形态。近年来,以代用茶为核心原料的中式养生水(即饮型养生茶饮料)持续走红。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24年中国中式养生水行业发展趋势洞察报告》,该细分市场在2018年规模仅为千万级(0.1亿元),至2023年已迅猛增长至4.5亿元,同比增幅超350%,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
业内人士认为,在大健康趋势的强劲驱动下,消费者对天然、健康、便捷的保健饮品需求持续提升,不仅推动传统形态的代用茶市场高速扩容,更催生了中式养生水等创新品类,共同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且增长迅猛的大健康饮品生态。在政策支持下,代用茶产业正呈现三大发展趋势:功能性细分,针对特定人群如亚健康人群需求开发产品;工艺创新,运用现代食品科技最大限度保留活性成分,提高产品功效;标准提升,随着新职业确立,人才培养体系和行业标准将加速完善。
“尽管代用茶前景广阔,但是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多重挑战。”业内人士指出,例如,产品结构单一,代用茶目前以初加工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稀缺,多以原料或半成品出口,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生产主体分散,主体多为小型传统茶企或作坊,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资源依赖度高,野生资源占比大,人工种植和稳定供应体系不足;品牌建设滞后,缺乏全国性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