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5:34:00
今天是世界哮喘日,今年的主题是“让吸入治疗惠及所有的哮喘患者”。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约4570万人,仅28.5%得到控制。吸入性药物是哮喘治疗的首选用药,可惜对患者而言的这种“救命药”,使用错误率高达70%,还有很多患者拒绝长期用药。因此,正确认识吸入性药物并规范使用是目前哮喘治疗的重中之重。
从源头上扑灭“炎症之火”
你知道哮喘的根本病因吗?
哮喘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气道对各种刺激过度敏感,也就是气道高反应性,就会反复出现喘息、气急/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而导致过度敏感的根本原因在于气道慢性炎症。
若气道天生比较敏感,当遇到花粉、尘螨、病毒或冷空气等刺激时,机体内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启动“防御模式”,释放出大量炎性物质,并激活气道内炎症细胞,使其聚集在气道里。这种炎症反反复复,就像在气道里不停燃烧的“小火苗”,它逐渐破坏气道表层细胞,导致气道痉挛、痰液分泌增多,长此以往还会使得管壁增厚,气道结构改变,转为不可逆的肺损伤。
前面提到气道炎症是在气道内燃烧的“小火苗”,那如何才能扑灭这团火?
不同于日常所说肺部感染的炎症,哮喘的气道炎症是由于体内免疫细胞功能异常所导致,即使没有细菌感染也会存在,所以应用抗生素并不会有治疗效果。此时灭火的关键就是吸入性激素。
吸入性激素如同配备“精准导航”的消防员,可直达气道内部,形成高浓度药物屏障,快速抑制免疫细胞的过度活化,减少炎性因子释放,从源头上扑灭“炎症之火”。
临床上,医生将吸入性激素与长效支气管扩张剂联合使用,“抗炎”+“解痉”双管齐下更利于哮喘的症状控制,目前已成为哮喘治疗的首选用药。常用药物有舒利迭、信必可等,新兴的三联用药也在临床取得了不错疗效。
如何正确使用吸入性药物
正确使用吸入性药物对哮喘控制至关重要,但在现实中很多患者心理抗拒或使用不正确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因此,哮喘患者在使用吸入性药物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调整观念,规律用药:
大多数患者对使用吸入性药物存在恐惧及回避心理。谈激素色变,害怕使用激素带来的巨大的副作用,担心长时间用药造成药物依赖性,导致后期用药增加。其实,吸入性激素药物主要作用于气道,较静脉或口服用药,全身吸收量减少90%,大幅降低了激素对骨骼、内分泌等系统的副作用。且规律用药可控制气道炎症并减少急性发作,反而能降低患者对急救药物的需求,也可规避静脉及口服激素带来的副作用。
操作正确,规范用药:
部分哮喘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存在使用吸入性药物不正确的情况。操作不当,药物未进入气道内,治疗效果欠佳。使用吸入性药物时要注意“深吸慢呼”,用药后清水漱口。目前网上有丰富的教学视频,患者们可以通过学习相关视频,多次模拟操作以确保正确使用药物。
定期复查,合理用药:
何时减量、能否停药是哮喘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症状控制”和“治愈”是不同的,一些患者在症状缓解后就自行停药,导致气道炎症反弹,急性发作风险增加。
建议患者定期监测肺功能,如有停药需求可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调整。
中医药是哮喘治疗有利补充
还有不少患者寻求中医药方法,应该这样说,中医药是哮喘治疗的有利补充。
哮喘属于中医学“哮病”的范畴,中医药治疗哮病历史悠久,已形成一系列特有的理论体系。哮病乃伏痰宿根所致,病位在肺,累及脾肾,发病多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与“风、寒、痰、瘀”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
风邪具有“善行数变”“轻扬开泄”的特性,易引动伏痰发作,治之当以祛风化痰为主;“病痰饮者当以温阳和之”,脏腑亏虚,脾肾阳虚,聚湿生痰,痰饮伏肺,遇寒则发,治之当以温阳抗寒化痰为主;“久病入络、久病必瘀”,哮喘日久,势必存在痰瘀互结之征象,治之当以活血祛瘀化痰为主。以笔者所在龙华医院肺病科为例,在继承发扬前人学术思想、总结临床治疗经验基础上,形成系统诊疗方案,并创立了一系列院内制剂,如咳喘六味合剂、川芎平喘合合剂、保肺片等,可有效缓解患者咳嗽、喘息、痰鸣等呼吸道症状,降低气道炎症,改善肺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一些中医非药物疗法在哮喘的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肺俞、定喘、膻中、足三里等,调节气血运行,缓解气道痉挛,可快速缓解呼吸困难,配合艾灸增强温阳散寒效果。
穴位贴敷:将治疗药物等研末调糊,贴敷于肺俞、天突、大椎等穴位。可同步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冬病夏治,通过皮肤渗透温阳散寒,减少冬季发作频率。
推拿按摩:揉按肺俞、脾俞、天突等穴位,配合腹部推拿通降腑气,可改善肺功能,缓解胸闷、咳嗽。
功法呼吸训练:八段锦、太极拳、保肺功结合腹式呼吸,长期锻炼,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通气效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肺病科医生, 薛鸿浩为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