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8 17:17:00
8 月 16 日,第五届 “小包公杯” 大学生法律实证分析征文比赛颁奖仪式暨小包公法律大模型与新书联合发布会在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活动同期发布我国首个法律领域垂直大模型 “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并举办人工智能+法学实验室建设研讨会,标志着我国法律人工智能从学术探索迈入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阶段。
“小包公杯”大学生法律实证分析征文比赛自2021年发起,第五届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广东省高校人工智能法律应用重点实验室主办,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中山大学法学院与小包公·法律AI联合承办,已从粤港澳大湾区辐射至全国,部分成果获中央领导采纳,成为法学研究与实践结合的重要载体。研讨会期间还举行了新书联合发布会,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燕玲的新著《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法治均等化与可及化路径研究》正式面世,该书可谓国内首部法律与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开山之作。
当前大模型技术加速赋能各行业。国务院常务会议已于7月31日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法律领域迎来关键节点。本次系列活动通过 “赛事颁奖 + 成果发布 + 学术研讨” 的形式,搭建起法律科技“产学研用”融合平台,为推进中国法律服务数字化、普惠化提供学术上的全面支持。活动现场,“小包公·法律AI”分别与湛江市司法局、泛微网络·今承达签署合作协议,围绕行政复议智能化、企业合同与法务管理、案件管理等场景深化落地。上述合作开创了 “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场景应用” 的完整链条。
“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由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王燕玲教授团队研发,已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采用“先进通用大模型+专业垂直大模型”的双引擎架构,深度整合2亿余份裁判文书、420万余部法律法规,结合法律知识图谱和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在诸多法律场景中可排除“外行概念”干扰,精准匹配法律依据,面向全法律场景提供可溯源、可验证的回答。
相较于通用大模型,小包公具备动态学习机制,能根据实践反馈持续迭代,以法律为准绳动态干预回答准确性。王燕玲介绍,“例如,张三与李四聚餐后驾车,酒精检测含量148mg/100ml。通用AI平台均判定构成危险驾驶罪,然而,根据2023年12月28日两高三部修订的司法解释,酒精含量150mg/100ml以下,且无15种从重情节的,可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构成犯罪。”诸如此类的问题,让真正的法律从业者不敢轻易使用通用模型。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则通过谨慎的实践测试,得到反复的验证。在司法实践领域,该系统已在广东、安徽等地得到广泛应用。
湛江市司法局 2023 年面临新《行政复议法》实施后案件量翻倍、编制缩减的双重压力,局长罗东玲曾连续 3 个月日均睡眠不足 5 小时。统计显示,引入 “小包公” 智能行政复议一体化系统后,在当事人材料齐全的情况下,实现案件焦点识别准确率 100%,证据识别采信准确率约95%,文书撰写时间缩减 75%,成为全国首个在两级司法局运用司法大模型赋能行政复议工作的城市。
在检察院应用场景,清远市人民检察院自2019年起开展数字检察与人工智能结合探索,并与小包公在刑事一体化办案、大数据法律监督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在办理非法采矿等公益诉讼案件时,系统通过人物关系图谱识别传统办案易遗漏的涉案人员;该院检察官AI工具使用率达100%。在恶性案件办理中,系统提供的中立量刑建议用于辅助提升决策科学性。
针对刑事审查等环节,办案人员在12类典型案件实证演示中,将完整卷宗资料输入系统后,可自动生成分析报告与相关文书,辅助提升阅卷与量刑分析效率。 在量刑规范化方面,安徽怀宁检察院2018年开展认罪认罚精准量刑试点,运用小包公智能量刑预测系统生成的量刑建议采纳率超过99%。
南方+记者 姚翀
【作者】 姚翀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