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闻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00后”地铁工程师,被评为“合肥市金牌职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4:59:00    

  家里有间研发工作室,设备比单位还多、还全,醉心于技术研发与攻关,这是一种什么体验?“00后”工程师陈龙加入合肥轨道短短3年多时间,就已成为“合肥市金牌职工”。对于陈龙而言,每一次技术创新不仅是为了实现自我成长,更是践行筑牢安全屏障、守护乘客安全的初心。

  几十件创新设备记录“技术进化史”

  自2021年大学毕业后,陈龙就加入合肥轨道交通,在一线从事电客车故障检修、轨道交通自动化检测工装的研发和技术攻关工作。如今,陈龙已从初出茅庐的新人,成长为轨道车辆创新工作室牵头人。

  “对于我们工作室来说,维修业务大概只占到30%,剩下的很多精力都扑在设备的研发创新上。”走进陈龙和同事们的办公室,工位上摆满了各种检测设备。

  工位旁,两张长桌贴着墙,几十件精巧的设备和电路板,分门别类整齐地铺满了整个桌面。随手拿起一件设备,陈龙都能说出它的用途和研发过程,“比如这个设备,我们最先做的是触屏,但是考虑到现场工人们要佩戴手套,触屏并不好用。后来改成了按键式,设备不仅更直观,操作也更便捷了”。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陈龙围绕着检修一线存在的各种技术问题,持续开展着设备研发工作。往往,他将研发的设备投入一线实践后,再根据一线反馈持续进行迭代。

  桌面上铺陈的各类设备,正是陈龙“技术进化史”的有力证明。其实,陈龙也确将自己的“技术进化史”写了下来。

  每一次研发出的设备投入一线时,陈龙都会配套写上一份详细的设备说明书。设备说明书的正面写着详细的操作方式和注意事项,背面则用公式和图表阐释着设备的技术原理。面对这样一份详尽的说明书,即便是门外汉也能看得懂其中一些操作方法。

  为什么要花心思写这样一份包含技术原理的说明书呢?

  作为每一款产品的技术对接人,陈龙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把产品做好,也要把技术讲清楚,“如果团队成员想要学习,这些技术分享就会有所助益,让大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专注解决细节问题一心守护乘客安全

  2021年,检修人员发现1号线0105号车存在触发紧急制动的隐患,由于故障具有高度偶发性,给传统排查手段带来极大挑战。当时,陈龙紧急带领团队连续6次开展整车排查,问题仍未定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陈龙另辟蹊径,自主研发了一款适用于轨道车辆的列车线虚接检测装置,相较普通检测设备,在功能、成本、便携性上实现全面超越。

  最终,仅用几天时间,陈龙便彻底解决故障,恢复列车运行,直接为企业节省了大量人工与资金。如今,这一装置经过多次升级,已经在多个型号的列车上具有通用性,广泛地服务于合肥轨道全线车辆。

  LED寿命检测装置、PA系统测试平台、ATO提醒装置……像这样的创新研发故事,陈龙还有很多。这些创新不仅帮助企业节约了成千上万的成本,也在默默守护着每一位乘客的安全和幸福。

  对于市民而言,大家能直观感受到的是宽敞明亮的车厢、高速准点的列车。而每一次旅程的背后,都是无数个“陈龙”用默默的劳动,以技术创新筑牢安全屏障。

  轨道列车是一个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系统,对于陈龙而言,需要能够专注于设备,哪怕是一个细节上的问题,也不能放过。

  “从技术的角度上来说,把设备做得越小做得集成度越高,反而是更困难的。每一个小零部件的完善,都会促进整个系统的完善进步。”陈龙对于技术有着自己的执着和追求,那便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好,赋予研发和创新更多价值。

  自费上万元在家里打造研发工作室

  作为“00后”的青年技术骨干,却已手握多项技术专利,回头看,这离不开根植于陈龙家庭的创新氛围。

  “爷爷和父亲都是工人,兢兢业业地追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父亲每天清晨都要花上一个小时研读技术标准著作再去上班。”直到自己开始从事研发工作后,陈龙才理解到父亲当时的辛苦,“技术的难点不会顺理成章地被解决,需要持续学习和积累”。

  和父亲一样,陈龙的家里有一个书柜,摆满了技术著作,不少书在反复翻阅下,书页已经开胶掉落。每天出门时,陈龙会在包里装上一本书,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翻一翻。

  借助互联网和AI技术,学习边界得到了扩展。很多书本上难以理解的内容,陈龙就找网课视频来研究。观看了几千小时的视频,仿佛让陈龙重新读了一遍大学。“学得更多,思考得就更多,这样我才能跟别人思考得不一样,提出更多解决方案。”陈龙说。

  为了能够方便地随时随地进行研发调试,陈龙自费上万元购买设备和耗材,在家里打造了一个工作室,设备比单位还多、还全。

  在家里建起工作室后,陈龙更投入了,经常一忙活就到了凌晨三四点,“也许别人觉得技术攻关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我时常能够进入心流状态。没有结束前,我不仅不会觉得累,还乐在其中”。

  在陈龙的心中,始终相信技术存在最优解,达不到预期的解决方式,决不罢休,“这不仅是对于技术的尊重,也是对每一个乘客负责”。

  “合肥市国资委优秀党员”“合肥市金牌职工”“安徽省QC成果二等奖”……陈龙的付出获得了广泛认可,两大本文件夹,收藏着多年来他获得的几十项荣誉证书。他说,每一项荣誉是对他过去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科研创新的激励。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朱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