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14:51:00
凌晨6点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牛牛坝镇刚刚苏醒,穿着“多多买菜”红色工作服的吉克古千和同事们,早已干得热火朝天。
“今天又有活鱼,还有虾,这些要优先配送。”吉克古千一边整理货品,一边大声提醒负责配送的同事。
每天早上6点到10点,陆续会有三四辆大货车抵达吉克古千的多多买菜站点,将最新鲜的蔬菜、鸡蛋、海鲜、水产、日用品等运送到这里。
每天早晨,吉克古千都会守在多多买菜站点收当天的货。李靖|摄
经过紧张的分拣,17辆小货车又从这里出发,将货品送往美姑县17个乡镇,其中最远的柳洪乡距离站点大概70公里。当天美姑县居民晚餐的餐桌上,就会出现这些新鲜的肉、蛋、菜。
吉克古千和同事们就这样靠着双手,丰富乡亲们的餐桌,为大家送去更多实惠、营养的食物。从2023年多多买菜站点开始运转以来,从未歇业。
告别酸菜土豆的日子
美姑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腹心地带,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景色优美,但交通极为不便,外界物资抵达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并不容易。
这里依山而建,“本地种得最多的是土豆、玉米、四季豆这些适合山地生长的作物,蔬菜种得很少,根本不够吃。”吉克古千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美姑县居民食用最多的蔬菜就是酸菜。每年冬天做酸菜的时节,家家户户都会腌制很多酸菜,“要存够一年的量,一直吃到第二年冬天。小时候,家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菜之一就是酸菜炖土豆。”
而采购山外的新鲜玩意也很难。吉克古千说,过去日用品、衣服鞋靴都要去市集买,县里的市集每隔10天开一次,山高路远,去一次要差不多一天时间。那时家人大概一个月才会下山赶一次集。
后来日子好过些,大家不用上县城采购,但日常能吃到的生鲜水果仍然有限,像海鲜、榴莲这些稀罕品,别说买来吃,甚至都很少见到。直到多多买菜的出现,才让美姑县家庭餐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大家只要动动手指,每天都能买到新鲜的鱼、小龙虾、大虎虾。以前山区想都不敢想的生蚝,现在偶尔也会吃上。各种新鲜蔬菜每天都很畅销,买榴莲等热带水果的人也不少。鸡蛋就更不用说了,从我们站点一天能发出上万个。现在孩子们摄取的营养,比我们小时候可是好太多了。”吉克古千笑着表示。
过去在凉山当地很难买到的河鲜海鲜,如今多多买菜都能送到。李靖|摄
美姑县人普遍爱吃鱼,但以前想吃上一口并不容易,不少人去河里钓,也只能钓些小鱼。现在,每年临近春节,吉克古千的站点就会收到很多老乡下单的各种鲜鱼,“用充氧袋装着,送来时鱼还活蹦乱跳。”过年时,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几乎都会摆上一道酸汤鱼,期盼着生活年年有余。
圆了儿时的“生意梦”
吉克古千的站点发展到如今规模,其实克服了重重困难。
“一开始跟老乡们说手机可以买菜,各种新鲜的肉蛋、蔬菜第二天就能拿到,根本没人信。”对于热爱挑战和冒险的吉克古千来说,这些困难不仅没有让他退缩,反而让他有些兴奋,“有电视剧里商战的感觉。”
出身在商战片、武侠剧盛行的年代,吉克古千迷上了读“成功学”。其中,明朝“首富”沈万三的发迹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在他幼小的心里种下了一个“生意梦”。直到多多买菜进入美姑县,总算让他找到实现梦想的机会。
要打动老乡们尝试多多买菜,首先需要招募足够多的“团长”。每位团长连接起方圆几百米的居民,不仅能把多多买菜上的各种优惠和活动信息推送给大家,还能“化身”商品集散点,支持居民自提货品或提供配送上门服务。
但如何才能吸引更多团长加入呢?吉克古千想了不少办法。
最初开设站点的半年里,他带着同事走遍了美姑县的所有乡镇,跟数不清的小卖店老板打交道,现场宣传多多买菜的各种优势,希望“动之以情”。针对首批加入的团长,吉克古千会按照每月完成的业务量发放奖金或实物奖励,“晓之以利”地调动团长们的积极性。为了“打造声势”,他还自己打印宣传海报四处发放,请文艺团表演传播多多买菜,宰牛、杀猪、办坝坝宴以增进与用户的信任……
吉克古千跑遍了美姑县的每一个乡镇,并在合作团点张贴海报宣传。李靖|摄
“组合拳”三步走下来,尝试多多买菜的人越来越多,价格实惠、货品新鲜优质的口碑也随之传开。目前,吉克古千负责站点的日均单量达到14000单左右,遇到彝历新年这样的大节日,更是天天爆单。不少当地人甚至还在手机上下单土豆、玉米这类本土种植的农产品。
抵达的是菜,带来的是家门口的生计
多多买菜不仅让吉克古千圆了“生意梦”,还通过货品配送链条创造了新的挣钱机会,悄然改善了许多人的生活。
为了能让乡亲们吃上新鲜果蔬,吉克古千招聘了17名员工负责美姑县17个乡镇的货品分拣、配送等工作,前前后后为四五十人创造过就业岗位。其中,配送距离最远的司机,每天要开140公里的曲折山路,是县里少有的月薪“万元户”,“他对收入挺满意。”吉克古千说。
负责站内分拣的10多名分拣员,基本都是本地宝妈。多多买菜让这些因照顾孩子一度放弃工作机会、缺少收入来源的“全职妈妈”,重新收获了稳定的生活保障和自我价值满足。
今年29岁的宝妈吉克达子每天6点左右上班,下午1点左右下班,既不影响陪伴孩子,每个月还有2000多元收入,基本覆盖了家里日常开支,“老公在外面打工挣钱,我有收入以后,他挣的钱就可以存起来了。”
去年,吉克达子一家在牛牛坝镇买了一套小房子,方便孩子们在镇上读书,“今年的目标是买一辆车,以后接送孩子们就更方便了。”
进入美姑县以来,多多买菜自提团点越开越密。如今,县城里几乎隔二三百米就能找到一个。团长们靠着服务邻里,每月能获得几百到几千元不等的额外收入。
吉克古千送货到阿西的团点,并指导她如何更好服务客户。李靖|摄
今年46岁的彝族人阿西就是众多团长之一。吉克古千每天发出的14000单中,大概会有200单送到她的杂货铺。货送到之后,她立刻在自建群里通知大家,“货到了,大家抽空来取菜”。有几十户住山上的人家,下山不方便,阿西每次就骑着电动三轮车,送货上门。
“一个月能挣1000-2000元,算是我经营小卖部之外,最大的一笔收入了,很大程度改善了我们家的生活水平。”阿西笑着说。
偏远地区普惠政策造福万家
近年来,围绕高质量发展战略,拼多多不断提升“多实惠+好服务”的平台能力,通过“百亿减免”“电商西进”“千亿扶持”等举措,以真金白银的投入,推进高质量供给的普惠化。
为了加快助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今年4月以来,拼多多通过“千亿扶持”计划,向西部偏远地区、中东部山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等县域乡村加大补贴、流量等资源的倾斜力度,推动优质商品与服务“进得来、送得到、买得起”,深化消费平权,让城乡消费者共享“普惠消费圈”。
随着拼多多主站及买菜业务在广大县域乡村稳步推进,小县城的男女老少们学会了上拼多多点击拼单,从生鲜、百货到数码、家电,都能找到想要的商品。拼多多也成为越来越多边民、山民、农牧民的重要生活方式,大凉山深处的居民也学会了吃生蚝、烤龙虾,时不时还能煮个火锅。
在平台资源的扶持下,吉克古千干劲满满,对未来满怀憧憬。据他透露,牛牛坝的多多买菜站点是不久前才建的,随着老乡们线上采买习惯养成,站点订单越来越多,过去的仓库完全不够用了。吉克古千紧急租了一块更大的地,“目前我们平整出来了一半的空间,剩下一半会抓紧弄出来。我们想让更多老乡感受到多多买菜的便利和实惠,站点的生意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