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3 00:34:00
观影、打卡、看展、买文创、品美食、玩转沉浸式大空间……一部电影能开启多少场景?“奇谭宇宙”曾在线上获得3.4亿播放量,其首部大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正在探索属于线下的答案。
《浪浪山小妖怪》将于8月2日正式公映。7月22日晚,影片在上海首映。新华路番禺路口的上海影城SHO化身“浪浪山”,1600余名观众早早来到现场,与路口巨型的小猪妖充气模型合影,在影城标志性的天幕下“种草”第一批亮相的“浪浪山”周边;观影后,在影院大堂一隅的小型展览里步入中国动画学派时光长廊——95后影迷“细沙”形容,从日落到夜晚,“是离场感十足的一次观影”。
其实不止于一次观影,7月30日,“浪浪山小妖怪”主题餐厅将在新世界城8楼开门迎客;相关沉浸式大空间也在布局中,届时,小妖怪的拥趸们可以呼朋唤友,在VR、XR营造的世界里共赴“取经四人组”的征途。
“传承上影的深厚文脉,也创新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与生态,用‘电影+’开拓更多‘非票’收入比例,点燃电影的‘生态经济’。”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隽如是说。
首映同日,新片预售开启,曾经圈粉Z世代的IP电影不仅在预售当日即突破百万元票房;随着IP的二度开发、三度衍生持续推进,观众的二次观赏、三次消费都在路上,“非票”业务的全产业链未来可期。
当“浪浪山”乃至更多来自“中国奇谭”的IP与观众共情,邀观众共创、共享,电影能提供的也远远不止大银幕前的两小时,而是更多文化体验、社交满足。
始于内容,用时代笔触赓续中国动画学派
“它既不是《西游记》新编,也不是《西游记》改编,而是找了一个作者没写的空隙,是一次新的补写。”《中国奇谭》总导演,《浪浪山小妖怪》监制、艺术总监陈廖宇说。
2023年,中式奇幻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网络上线,迅速引发热议,在中国动画新百年开启之时被Z世代受众称为“王炸”。尤其是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找到了传统神话在当代生活的锚点,主角小猪妖作为“努力打拼的无名之辈”的缩影,引发年轻观众共鸣。单集突破1亿次的播放量佐证,主创团队让传统文化、国风“为我所用”,真正在传承中激活了创新创造力。
今年夏天,小猪妖闯出浪浪山,在妈妈的温情目光下远行,与其他无名小妖拼成草根小团队,于奇趣旅程书写小人物的新篇章。
据悉,《浪浪山小妖怪》汇集了一支超600人的制作团队,精细打磨共计1800多组镜头,制作2000多张场景图,创造性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意境与电影镜头的光影空间感,让水墨氤氲的山川云气在银幕上舒展留白,工笔勾勒的精细角色在光影间跃然生动,每一帧都是极具东方美学意蕴的流动画卷。
年轻观众高度占比的首映礼上,几位耄耋老人受到特别礼遇。常光希、周克勤、凌纾,他们曾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师、导演、编剧,名下作品包括《没头脑与不高兴》《哪吒闹海》《猴子捞月》《邋遢大王奇遇记》《宝莲灯》等。如今,他们有个相同身份——《浪浪山小妖怪》艺委会专家。当年并肩的老一辈创作者集体站到新作背后,常光希连叹感动:为电影、为角色感动;为作品里闪光的上美影厂“新奇趣、真善美”的特质感动;为中国动画的创新生命力感动。
事实上,《浪浪山小妖怪》在影片内外、创作全流程都是一次沿着前人步履、用时代笔触赓续中国动画学派的实践。如“浪浪山”的同期展览导语所言——“中国动画学派,始于对民族艺术的深耕,成于对创新表达的坚持”。
总制片人、策划李早说:“上海美影厂一直以‘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为创作理念,老厂长特伟还有句话‘探民族风格之路、敲喜剧样式之门’,这样的文脉始终不断。”
细数上美影经典,《大闹天宫》诞生于民族意识强烈的大环境,动画语言大量吸收戏曲表演的元素;上世纪70年代末上映的《哪吒闹海》契合当时情绪;此后的《天书奇谭》既从绘画、壁画、戏曲等传统文化里汲取灵感,其剧作与视听表达更带着鲜明的八零年代气息,立足于那一代观众的日常经验。
创作接力棒到了新一代手中,李早表示,团队努力践行老前辈在创作上的畅想和匠心,希望打造出符合时代精神、时代审美,能与观众建立时代情感链接的作品,无愧于“上美影出品”的招牌。
《浪浪山小妖怪》的主创团队几乎都是被上美影经典滋养的一代。导演、编剧於水对妙趣横生的《三个和尚》情有独钟。创作者的热爱能从新片里找到缩影:在“浪浪山”,四个无名小妖假扮师徒四人踏上取经路,要干一件不可能的事,因身份置换笑料迭出。小猪妖不断为团队成员提供“情绪价值”,蛤蟆精在保守与追梦间摇摆不定,话唠的黄鼠狼精假扮沉默沙僧,魁梧的猩猩怪实为社恐爱哭包却要硬撑齐天大圣形象。“动作、表演、台词乃至与原作人物的反差萌都能打开喜剧空间。”於水谈到,电影融入了很多生活化情节,如猪妈妈让小猪妖喝水的碎碎念,贴合的就是年轻人的日常实感“有一种渴叫妈妈觉得你渴”。
从经典到今天的新片,一脉相承的中式美学也好、中国动画学派也好,都不是固化的静物。“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时间轴上随时代精神、时代审美等更新,空间轴上它也与其他优秀文化发生交融、充实自我。”在陈廖宇看来,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是“笔墨入镜”,即让笔墨去构造镜头,而非用镜头去表现笔墨,比如小猪妖的两颗獠牙,其弧线保留了手绘感,这些细节正是最难的地方。“在创作上坚持国风,是对中国动画传统与前辈经典的传承,也是立足本土的创新灵感源泉。”
不止于IP衍生,铺开吃住行游购娱的体验消费
首映当天,上海影城SHO变身“浪浪山”乐园。记者在现场看到,IP衍生产品品类繁多,不仅有常见的毛绒潮玩、冰箱贴、吧唧徽章等,还有文具、香氛等实用品。
“这次合作的品牌有二三十个,商品的SKU总体超过1000个。”李早介绍,团队根据消费者的不同定位,推出不同价格、不同尺寸的产品,“《中国奇谭》上线后,就有粉丝反馈说买不到我们的周边。这次我们试图做一个更立体、全维度的IP开发,包括内容创作、营销联名、周边设计开发等,都有完整的计划”。毛绒玩偶是目前最受欢迎的衍生品,预售第一天已经卖出2000多件,第二批正在补单。
而且,IP开发不限于周边文创。买买买之外,“浪浪山小宇宙”乃至“奇谭宇宙”都将铺开吃住行游购娱的体验消费,探索电影生态经济的全维度业态。《浪浪山小妖怪》上映期间,上海影城SHO将围绕小妖怪主题开展活动。换言之,看完电影后,观众还能结合影片内容,在这个空间里从吃饭、游戏、观展到购物再待上小半天。
首映当天,观影、文创、主创签名、主题展览一站式获得,让结伴前来的影迷小Q、十二、瑞秋直呼过瘾,“为什么要进电影院看电影,可能这就是答案吧。”
从全球看,电影的营收模式早就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单纯倚赖票房,到“非票”收入占比60%以上甚至更多。迪士尼、好莱坞、日本等一些爆款影视IP经久不衰,围绕这些IP,衍生出各类主题乐园、文创周边、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消费场景,被影迷形容“一个IP可以吃几辈子老本”。它们形成的综合文化效应,在全球的影响力、输出能力,也远超一部电影的体量。
作为上影集团“大IP开发”战略的主体,上影元对《中国奇谭》IP、《浪浪山小妖怪》IP进行了全产业链的开发运营,力求将其打造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内容厂牌。
“我们一直希望将它打造成一个‘奇谭宇宙’、一个平台式的IP,既是创作人才聚集的平台,也是优秀内容可以呈现的平台。”李早透露,相关主题餐厅由上影元授权、艾漫出品,现场以浪浪山国风美学风格打造IP主题餐厅,将重现浪浪山电影剧情相关的餐饮,如铁锅泡汤、妈妈的大餐等,也有高度还原场景的甜品,如凤鸣轩、大王洞等。艾漫基于可爱有趣的小妖怪形象开发了亚克力摆件、擦手巾、吱吱叫团子等多款衍生产品,打造属于小妖怪们的夏日狂欢。此外,上影元团队还进一步开发VR大空间产品,预计8月底将完成第一个模版的产品测试,体验时长大约15分钟,能四人组队一起玩,多样态助力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
首映现场,记者遇见清华大学致理书院的准大三学生邹迦音和任子杰,他们正在上海调研数智科技与文化产业课题,《浪浪山小妖怪》的首映礼是此行的小插曲。
年轻人视角中,“电影+”突围于空间焕新、场景拓新,究其根本还是内容品质的守正,“我们的调研里,00后愿为文化产品尤其是谷子经济一掷千金、年消费破万元,大家看重的正是情绪价值、精神共鸣、创新体验”。将电影IP转化为具备情感链接能力的新一代消费品、用电影IP驱动场景革新,这可能是电影生态经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