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13:57:00
文|食安时代
新茶饮行业竞争重点正快速向供应链上游转移,多家头部品牌近期加大投入,在核心产区建立自有基地或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以锁定优质茶叶、水果等原料的供应。掌控关键原材料的稳定性和成本,已成为塑造产品力与构建长期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上游资源争夺热潮也凸显出行业痛点,近段时间陆续被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对茶饮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影响,造成了市场信任度大大降低,若不加以重视则可能对品牌造成重大打击,布局上游则可以较大程度的避免品质问题。未来品牌想要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可以考虑布局同行较少布局的果蔬生产园或与乳企合作在保障品质的同时提升说服力。
自建基地,加速上游布局
茶饮市场竞争加剧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头部品牌通过供应链壁垒与全球化布局构建护城河垄断超60%高端市场,有数据显示2024年关店超3.8万家,市场集中度CR5超50%且持续提升。品牌竞争焦点转向供应链能力建设,头部品牌加大上游投入,包括建立自有研发中心强化产品开发,以及投资建设专属生产工厂。
2023年9月某品牌研发及生产基地一期项目开工仪式在湖南长沙望城经开区举行,项目预计总投资5.2亿元,将投资建设自主创新研发生产中心,聚焦茶萃与茶叶产品全自动生产线,该项目旨在提升茶叶深加工及精加工技术,并引入咖啡深加工研发,预计今年试产,全面投产后可满足5000余家门店的核心原料供应。
某品牌在广西、重庆、河南、海南、安徽等地筹建新的生产基地,2023 年,其位于成都的智能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及亚洲总部项目举行开园仪式,总投资 50 亿元;另一品牌在浙江诸暨投资10亿元的数字化轻食饮品原料加工项目进入基础施工阶段,计划用地为136亩,将为其提供茶、果等轻食饮品原料,同时建设服务杭州周边区域的供应链体系。
众多茶饮品牌加大上游供应链的建设,与当下市场环境脱离不了关系,当今消费者更注重新茶饮的性价比,兼具健康、口感与低价的新茶饮成为消费首选,因此从前端优化生产、加工等环节成为了新茶饮企业稳固利润版图的关键策略之一,此外还可以通过控制上游生产环节来提高原料健康度,带动产业不断升级。
“茶饮+基地”,保障鲜果品质
随着茶饮品牌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鲜果被用于产品之中,茶饮店对水果的需求量也增多,而且对水果原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类茶饮品牌都逐渐注重新鲜高品质水果在果茶中应用,随着茶饮品牌门店扩张,水果配送距离变远,供应面临挑战,寻找稳定方式支撑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想要获取优质原料就需要找到稳定货源,实现品质标准化,需强大供应链支撑。
某品牌正式公布了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技术指导下,制定的《现制茶饮新鲜食材要求》和《现制茶饮新鲜食材冷链贮运及使用规范》两个企业标准。并同时向所有用户承诺全线产品符合鲜活食材、鲜活营养鲜活搭配、鲜活工艺、鲜活冷链这项鲜活5A标准。在相关政策及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下,茶饮品牌开始在原料布局上下功夫,通过强化与水果基地合作等形式保障品质及稳定性。
比如某品牌要求鲜果必须达到110天挂果时长方可采摘,采摘前启动三重检测,采摘前取样、到仓及到店检测,并结合检测结果和溯源信息对合作果园进行排查。鲜果采摘后,经定制水浴设备进行表皮处理,防止运输中产生黑点,保持更好的新鲜度,随后在产地加工中心进行二次分拣,并使用泡沫纸等缓冲材料精心打包,避免运输损伤,全程冷链运输至仓库,熟果以48小时一配的高频送达门店,门店依据品规书进行层层品质把控,完成检测后,对鲜果进行清洗、鲜切,用于产品制备。
通过与鲜果基地的紧密合作,茶饮品牌能够快速获取新鲜、优质的水果,有效缩短了供应链条,减少了中间环节,从而提升了产品的整体品质与口感。创新使用鲜果并通过深入上游把控品质,推动了茶饮行业水果供应链的建立与发展,提升了产业适配度。
爆款背后的原料保障
某品牌旗下一款采用小众奶基底产品,笔者发现下架主因是产品核心原料该特定小众奶源,无法实现稳定、持续的供应,难以支撑产品的长期市场销售。这些奶源往往依赖于特定牲畜品种、特殊的自然养殖环境或传统小规模生产模式,总产量本身较低且生产周期长,产能难以在短期内快速提升,面对产品上市后产生的市场需求,现有分散且有限的供应体系无法及时响应扩容,导致原料断供。
产品开发若依赖稀缺、供应不稳的特色原料,就需要提前预料到断供风险,向上游延伸则成为降低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茶叶、水果、乳制品等基础原料,建立自有或深度掌控的供应链体系,能更有效控制品质、优化成本、提升效率与稳定性,并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为此,一些茶饮品牌通过自建茶园、果园或与当地农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确保茶叶和水果的新鲜度和品质,在乳制品方面,品牌可能会与信誉良好的乳企合作,共同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从源头把控原料质量。比如某品牌在川渝建立柠檬种植基地,采用“订单式农业”模式保障原料稳定供应,同时与云南咖啡产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解决原料难题。
通过直接投资建设、合作或与核心供应商签订约束性长期协议,锁定关键原料的稳定产能,是降低外部波动风险的重要途径。产品的可持续性依赖于稳固的原料基础,加强上游原料的布局与掌控,已成为品牌确保小众产品线持续供应、避免昙花一现的关键战略,这不仅是单一产品的保障,更是品牌在该领域建立长期竞争力的核心基础。
实现自产,包装材料也需深耕上游
新茶饮产品除了原料需要深耕上有外,吸管、杯子等“配件”也需要向上游布局,虽然这些看似不起眼实则对品牌利润也有较大影响。某茶饮品牌在全球范围内运营的门店总数超过46000家,其核心业务优势在于对供应链,特别是包装材料业务的深度掌控。该项业务已成为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在报告期内贡献了总营收的20%以上。
该品牌还实现了包括一次性塑料杯、吸管等关键包装材料的全链条自主可控,公司日均稳定供应各类包装材料约2400万件,支撑其庞大加盟门店网络的日常运营。通过规模化集中采购和持续的自主研发在该领域构筑了显著的成本优势。
以吸管业务为例,2021年仅吸管单项产品即实现销售收入3.06亿元,占公司当年总收入的2.96%,按吸管平均销售单价0.1元/根计算,当年销售数量约为30.6亿根。同时,公司吸管的平均采购成本为0.08元/根,这意味着每根吸管产生0.02元的差价利润,2021年吸管业务为公司贡献了约6120万元人民币的净利润。
这种基础包材业务通过统一采购、集中生产和批量供应实现规模化运营,同时建立严格质量管控与流程优化体系确保精细化运作,该模式构建了基于供应链效率与稳定性的竞争壁垒,显著降低包装成本并缩短交付周期,促使茶饮品企业重构成本结构,将资源向产品研发与品牌建设转移,也改变了茶饮行业的价值创造路径与产业链利润分配机制。
食安问题频发,品质安全需重视
近年来,食饮行业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新茶饮赛道同样不例外,2024年315期间,湖北经视报道古茗涉事门店存在食品安全违规行为,报道指出,门店店员将未用完且即将过期的食材,通过篡改有效期标签的方式继续使用,该操作被指有意在监控盲区内进行,规避监管。
北京消费者协会网站2024年12月2日发布信息显示自2024年1月起,霸王茶姬共有4家门店因食品安全问题被通报,信息表明,该知名连锁茶饮品牌的门店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前段时间新式茶饮品牌茉莉奶白也被消费者曝光奶茶中喝出完整塑料袋;近来还曝光出隔夜柠檬、过期西柚粒制作杨枝甘露等等五花八门的食安问题。
篡改食材有效期等违规操作发生在门店执行层面,并利用监控死角规避检查。这直接暴露出品牌方对其加盟或直营门店日常操作行为的监督管理存在失效环节,未能阻止违规。茶饮品牌向上游供应链如茶园、果园、加工厂延伸布局是管控质量的关键,通过掌控原料源头,品牌能够直接参与并主导制定严格的种植、采摘、加工及储运标准。
例如品牌会精心挑选生态条件优越、土壤肥沃、水源纯净的种植基地,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种植标准,从源头上把控茶叶的品质,对于果园,品牌同样会优选地理位置优越、光照充足、气候适宜的种植区域,确保水果的自然成熟度和口感风味。在加工厂方面,品牌会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对原料进行精细加工,同时制定严格的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标准,确保每一步都符合规范。
因为多为加盟,所以鲜果到每个店里的新鲜程度很难把控,品牌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喜爱,向上游供应链延伸布局,是茶饮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通过在上游建立并执行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品牌能从源头上确保原料品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符合自身要求。
果蔬茶爆火与上游布局的鲜明对比
多数茶饮品牌布局的是茶叶生产园、糖类生产,或是包装生产等,却很少有品牌布局果蔬生产,这主要是由于果蔬涉及品类繁杂,各个品牌旗下众多产品都涉及到果蔬原料,比如桃子、李子、芒果、羽衣甘蓝、小麦草、杨梅等等。而且果蔬种植模式与茶叶差异巨大,布局果蔬生产需跨入全新农业领域,对品牌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
茶叶加工后可长期保存运输,供应链相对稳定,鲜果蔬菜则具有高度易腐性。笔者发现,国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储运等流通环节的损失率高达25%-30%,其对冷链物流与周转期要求严苛,且不同果蔬品类生长周期、储存条件差异巨大,自建种植园需构建庞大复杂的采后处理与冷链体系,管理难度与成本远超可控范围。
单一茶饮店每日水果消耗量有限,但规模化果蔬种植园需巨额土地、设施及人力投入以实现盈亏平衡,相比外包采购可灵活调节品类与数量,自建基地面临产能利用率低、固定成本高的风险。品牌难以承受前期重资产投入与后续持续亏损压力。
果蔬种植高度依赖气候条件,极端天气、病虫害可导致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供应稳定性较差,而茶饮菜单需全年稳定供应特定水果,自己种植将天气、病害等不可控风险直接转嫁至品牌自身,一旦受灾将引发多店断供危机,风险过于集中且难以对冲。
果蔬种植是高度专业化领域,涉及土壤管理、植保技术、品种改良等复杂知识体系。茶饮品牌缺乏相关农业技术积累与专业人才储备,贸然进入陌生领域,面临技术失败、品质不稳定等高风险,管理农业生产的经验空白使品牌难以有效把控种植全流程。
联名乳企,提升品牌形象
茶饮品市场因其显著的休闲与社交属性,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较高的复购率,整体发展前景积极,但伴随市场扩大,品牌间的竞争态势也日趋激烈。为持续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茶饮品品牌正积极推动产品向多元化、个性化和健康化方向升级,乳原料的品质提升成为关键环节,与知名乳制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为品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对于茶饮品而言,乳原料无疑是重中之重,目前,多家乳企成立专项事业部,针对现制饮品品牌推出稀奶油、厚乳等定制化B端乳原料,匹配轻乳茶等健康品类需求。乳企成熟的质量管控流程可融入茶饮供应链,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相对于采购散户的奶源,更能够保障安全性。
今年7月,某品牌和乳企合作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与2013年起提供的通用产品不同,此次合作标志着其面向茶饮行业开启客制化服务。该企业为品牌定制了放心全脂牛奶,产品采用全乳脂工艺和微米均质技术,并经过多场景应用测试,旨在提升品牌招牌奶沫的细腻度、稳定性及持久性,实现产品口感升级。
2024年8月,某乳企B端乳原料品牌与茶饮连锁品牌在上海签约。双方将整合市场渠道、研发能力、生产技术等资源,共同开阔新茶饮市场,该企业自2010年起为餐饮业提供乳品原料及定制方案,合作旨在推动茶饮标准化与健康化发展。
通过与知名乳企合作,使饮品品牌能够直接借助成熟乳企在稳定优质奶源供应、高效冷链物流及严格品控体系等方面的核心优势,这有助于品牌更快速、更可靠地完成乳原料的升级迭代。同时,对于尚处于市场拓展阶段的成长型新兴品牌而言,与具有市场认知度和信誉度的乳企联手,能有效提升自身品牌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并借助乳企的品牌背书,加速建立消费者对自身产品的信任基础。
茶饮品牌正通过多种方式向上游延伸竞争,自建或合作建设大型生产基地、强化原料尤其是鲜果源头管控、自产包材降低成本、与成熟乳企深度绑定保障奶源安全与品质形象,均旨在构建更稳定、可控、高效的供应链。
这成为品牌提升产品一致性、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及成本优势的关键战略,虽然直接布局果蔬生产园因风险高而较少见,但整体趋势显示,掌控上游环节已成为品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领域,供应链的竞争将持续深化。
行业思考:茶饮品牌对上游优质原料的争夺加剧,核心聚焦茶园基地控制与深度研发合作,头部企业凭借资本优势加速布局自有茶园、签约专属茶农,并深入参与种植加工标准制定,中小品牌则面临原料成本压力与稳定供应挑战。
供应链竞争推动行业集中化趋势,具备规模化采购、全链路品控及定制研发能力的企业逐步构建壁垒,技术投入如风味萃取、拼配工艺成为差异化关键,第三方专业原料供应商迎来发展机遇,行业整体向高效、标准化方向演进,但中小品牌生存空间持续承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