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06:44:00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刘雅婷】在2025年大阪世博会的展馆群中,作为唯一以博物馆身份参展的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以下简称世博馆),此次格外引人注目。世博馆此次以“数字人文”为亮点,结合科技与历史,讲述了上海在2010年世博会之后的城市转型与文化发展之路。“此次是全球首个以世博会为主题的数字人文展项,也是上海为后世博发展成果的一次献礼。”世博馆策展人王姝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我们此次的展览主题是‘下一站未来’,通过技术手段呈现世博会及其延伸影响下的城市发展。”王姝介绍道,展览以交通枢纽和行驶的列车作为世博发展历史的隐喻,通过多种视觉元素引导观众代入“乘客”的身份,快速进入场景和理解内容。观众可在展区中自由触摸屏幕,查询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内的多届世博会影像与资料。
王姝特别提到,一方面,展览通过由视频、灯箱、抽拉板等组成的历史影像墙,采用版画、艺术作品、照片、物理互动等形式呈现历届世博会的精彩画面,以及对举办城市的影响。其中,就重点展示了上海在成功举办了2010世博会之后的发展成果。例如,通过丰富的影像资料展示原世博地块的逐步转型与45公里滨江步道的全线贯通,反映后世博的上海发展实现了从“短期盛会”到“长期红利”的转化。“2010年世博会举办地位于黄浦江两岸,这里曾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源地,世博会的举办推动了大规模城市更新,其中就包括推动滨江岸线的贯通和公共空间的重塑。”
另一方面,为了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观众理解世博馆里的“上海故事”,该馆还打造了形象片,用一位上海小囡的视角,展现世博馆发挥着珍藏人类文明耀眼瞬间的时间容器作用的同时,同步上海独特的城市风貌,表达期待与来自各个国家的朋友们在上海、在世博馆相遇。“我们希望让观众看到一个更立体、更当代的上海形象。”王姝说。
谈及“数字人文”展项从策展到落地所面临的诸多挑战,王姝向《环球时报》记者坦言:“由于资料的处理极具专业性,世博馆团队最后与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合作,由他们协助进行资料整理和格式转换等技术支持。”此外,展馆设计时也充分考虑人机交互体验,如屏幕互动高度、内容可达性等都进行了多次调试,“这是一次不断打磨和优化的过程”。
在展览之外,世博馆还计划围绕上海“文化出海”开展多项国际交流活动。王姝透露,2025年是上海与大阪府缔结友好城市关系45周年,世博馆将把握此契机开展一系列友城联动项目。为庆祝国际博物馆日,世博馆将在大阪世博会主题周活动中举办关注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对话活动,邀请博物馆专家共商在迅速变革中的博物馆未来发展方向;10月则将聚焦城市更新主题,与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合作,分享上海后世博城市更新经验;此外,暑期还将结合上海文旅部门推出城市旅游推广活动,吸引更多海外游客将上海作为中国旅游入境第一站。
展项自开馆以来深受观众欢迎。王姝提到,“很多参观者曾亲身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展馆中看到熟悉的场景后都表示格外感动。”在13日世博会开园当天,观看世博会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山田外美代盛赞上海世博馆“做了日本没有想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