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30 08:11:00
7月27日至8月29日,“娄超”举办。(刘新山 摄)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卢黎清 见习记者 熊小航 娄底报道
8月29日晚,“娄超”——2025年娄底市“材料谷杯”足球对抗赛,落下帷幕。
这个夏天,娄底“热浪滚滚”,最热的莫过于这些“被看见、被体验、被记住”的场场赛事。
它既激发了这座城市的“活力”“青春”“凝聚力”,又以“文旅+赛事”的融合模式,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有人说,办赛事图的是个“热闹”!但娄底的眼光更为深远——体育不仅是体育,更是一个支点,一次城市发展模式的主动突围。
正如娄底市委书记曾超群在足球工作专题会议上所言:“如果一座城市需要一个容器,那么今天,足球正是这样一个合适的容器。”
这个容器装下的不只是一场比赛,更是一座城市的形象、温度与未来。
球迷在看台上为球队加油。(刘新山 摄)
“流量”到“留量”
数万人的“奔赴”能为城市带来什么?答案是“点燃一座城”。
7月27日至8月29日,“娄超”(2025年娄底市“材料谷杯”足球对抗赛)成功举办。
这场由8支本土劲旅、16场巅峰对决构成的赛事,吸引全市超15万人次现场观赛、直播观看超1500万人次、超30亿次的线上互动,拉动餐饮、旅游、商超、球馆等客流“暴涨”,更激活了一套“赛事引流、消费留客”的完整闭环。
在这里,没有豪华明星阵容,也没有天价转播技术,有的只是最朴素的热爱和那股不服输的拼劲。
开赛至今,“娄超”已经成了娄底人茶余饭后的“必修课”。街头巷尾聊的是赛场局势,邻里之间约的是周末观赛,连晚饭后的散步路线,都悄悄改到了赛场周边。
7月27日,2025年娄底市“材料谷杯”足球对抗赛揭幕赛在娄底市体育中心举行。图为娄星宏旺队和涟钢钢铁爱司队比赛现场。
为接住这波“泼天的流量”,娄底打出了一套“花式接招”组合拳。
市体育中心广场变身夜间消费集聚区,紫鹊界贡米、永丰辣酱等“娄底好物”集中展销;主赛场外围设16个“第二现场”,吾悦广场、万豪广场等商圈的大屏同步转播赛事。
炸串、啤酒、小龙虾等夏夜“标配”一应俱全。6元一杯的清爽柠檬茶、38元两斤的鲜嫩小龙虾、15元一盒的软糯卤鸡爪。球迷举着购物袋笑称“来了就不得不消费,这小龙虾太香了”。
“票根经济”更让消费半径不断延伸。市民持票可参与商场“第二现场”互动、逛特色市集,凭票根可享各大景点免费畅游,住宿折扣等福利。
“我们在这里摆摊卖卤菜,一天销售额就可达2万元。”娄底418华天大酒店负责人刘文赞介绍,酒店、餐饮等服务业是这场赛事的直接受益者,其带来的影响力超出预期。
而夜经济的影响力同样不可小觑。在娄底不少夜宵店内,花式繁多的味蕾盛宴彻底点燃了夏夜的消费热情。
据娄底市文旅广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彭一伶介绍,赛事已直接拉动消费5亿元,夜间消费增长15%,体彩销售因赛事氛围提升20%以上。
赛事不再是孤立的竞技活动,更像一根引线,串联起餐饮、住宿、文旅、商贸,让流量实实在在变成了“城市消费能量”。
赛事期间,娄底市打造7个场外消费集聚区,设置16个“第二现场”。
“赛场”到“秀场”
近年来“氛围式”消费渐成趋势,不少人因为一场演唱会、一次赛事、一个展览,就可能来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
而一场赛事的魅力,更在于它成了地域文化的“展示窗口”。
当“娄超”的热度从球场蔓延到全城,人们才发现,这场赛事早不是单纯的足球较量,已成为娄底展示文化底蕴、产业实力与全民热情的“全景秀场”。
“买钢用钢,就选涟钢!”“哇力全开,硬钢到底!”“锑都战神,战无不胜!”……一句句口号,喊出的是娄底制造的底气。
正如球场上的队伍,娄底各个县(市、区)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却在区域协同发展中配合默契、共同进步。
就连赛事本身,也成了“娄底制造”的展示舞台。茵浪体育提供的比赛用球达世界杯级别,七大洲照明借助三一重工设备,创新破解场地照明难题。
娄底毫不掩饰地,把城市的硬实力,秀给所有人看。
赛前,太极拳、啦啦操、娄底赞赞、汉服表演、足球宝贝等群众文体展演。
硬实力够硬!娄底的软实力够不够软?
赛场外,梅山傩戏神秘开幕,梅山武术刀光闪动,吸引小朋友抱拳模仿,杖头木偶戏操纵巧妙、观众驻足不离——文化不再是陈列的展品,而是融入观赛、消费的日常体验。
群众“唱主角”“站C位”,才是真的“秀”。“娄超”的赛场,赛事规则是由各赛区球迷共同投票决定的,你在场上看到的身影,可能是来自一线的钢铁工人,也可能是教师、滴滴司机……
官方的“隐身”让民间活力彻底释放,这种彻底“交给群众”的模式,才真正让娄底人觉得“这是我们自己的比赛。”
决赛现场,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足球解说员刘建宏感叹道:“这场比赛不仅是一场技艺的碰撞,更是一场城市足球文化的狂欢盛宴。”
“接地气”的风格,打破传统职业赛事模式,让人们看到体育回归大众、服务大众的一面,传递出平等、共享的体育精神。
当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人开始为同一支“娄底队”欢呼,体育的真正意义才浮现出来。它秀出的不仅是产业和文化,更是一座城市的凝聚力。
7月27日至8月29日,“娄超”吸引全市超15万人次现场观赛。(吴永华 摄)
“爆红”到“长红”
热度终会降温,盛事终会收官。疑问随之而来:这场热度会不会是“昙花一现”?
但娄底思考的,从来不只是“如何爆红”,而是“怎样长红”。
娄底很清楚,目前的文旅体验仍显单一,消费场景还不够多元;人才和资金仍是现实短板。
所以娄底做的,是锚定长期主义。
8月1日,娄底经开钢电队在娄底市体育中心体育场主场迎战VAMA钢锋队。(吴永华 摄)
做差异化壁垒。拒绝跟风模仿,深挖梅山文化、“材料谷”产业等本土特色,打造“人无我有”的赛事IP与文旅产品,避免同质化审美疲劳。
抓后端“品控”。不满足于短期走红,更聚焦服务细节提升——从餐饮卫生到住宿体验,从景区配套到消费透明,以“不宰客、高品质”守住城市口碑。
谋长期布局。推动“赛事体系化”,衔接“校园联赛—娄超—湘超”,探索组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协同的非营利性球会,让赛事运营脱离“短期依赖”。
完善配套建设。以赛事为契机,完善体育场馆、文旅配套,将“一时热度”转化为“长期吸引力”。
“这场赛事确实给了娄底改变‘藏在深闺人未识’状态的机会。但如何以赛事为契机,让城市‘声名远扬’,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彭一伶说道。
对娄底而言,“娄超”的意义不仅在于拉动了多少消费,更在于找到了一条“以赛事为媒,串联产业、文化与民生”的城市发展路。
8月29日晚,“湘超”娄底队队员亮相出征。(刘新山 摄)
“娄超”会落幕,但它所点燃的消费热情、文化自信与城市凝聚力,正在变成娄底的新底色。
体育不是娄底唯一的答案,但它是一个精彩的开始。
一座城市要想被“看到”和“记住”,不能只靠一时热闹,更要靠系统谋划、持续耕耘,把每一波流量转化为未来发展的底气。
娄底,正在用一场足球赛告诉外界:娄底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