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闻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从贵阳到全球,为绿色未来注入“中国力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14:49:00    

7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刊发文章《从贵阳到全球——为绿色未来注入“中国力量”》,关注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中国行动备受大家关注。今天的中国,正以切实行动为全球绿色转型注入“中国力量”。具体报道如下:


盛夏七月,贵阳爽爽。


晨光下,飞鸟从眼前展翅掠过,在水面投下翩跹的身影;市民在步道上走走停停,成为风景中的点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河畔,这样的画面是每天的日常。

“以前河水黑臭,现在成了城市‘会客厅’。你瞧,一大早就有这么多人。”贵阳市民李女士刚刚结束晨练,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贵阳地标甲秀楼已迎来第一批游客。

南明河的蝶变,不只是当地人看在眼里,荷兰KWR水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赫特扬·梅德马也是见证者。

“十多年前我来贵阳的时候,南明河的水是浑浊的。现在,这条河变化太大了。”梅德马说。

放眼神州大地,南明河变美只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天的中国,正以切实行动为全球绿色转型注入“中国力量”。

中国行动收获众多果实

尽管地处中国西部,但贵阳的国际范儿十足。前几天,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近1000名嘉宾相聚这里。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中国行动备受大家关注。

“过去十多年,特别是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的5年,中国绿色转型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绿色低碳产业的快速崛起。”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说,中国在绿色低碳产业的生产、研发投入、消费等领域已处于世界前列,在光伏、储能、氢能、数字化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处在全面或局部领先的位置,光伏组件、风电设备等占全球供应链的7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位居世界首位。

论坛期间,“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在‘浙’里看见美丽中国”展览前,众多与会者驻足参观,浙江的绿色实践引得参观者连连称赞。

展区中,一座奖杯、一棵梭梭树模型、一张获奖证书,分别代表着浙江“千万工程”、蚂蚁森林项目、“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也向大家讲述着美丽浙江建设的点点滴滴。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生态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多年来在绿色转型中化解“成长的烦恼”,不断探索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和谐的绿色发展之路。

变化不只在浙江和贵州,更是在全国。

有数据为证——

2024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0.4%,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中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董保同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不断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美丽中国建设迈出了重大步伐。”

在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看来,中国在全世界的绿色转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没有中国,全世界不可能走向真正的绿色转型。

中国理念成为全球共识

青云市集,是贵阳当下的网红打卡地。市集入口处,青云门以其青绿色的建筑风格,契合当地绿色发展的理念,成为黔山秀水的新象征。

这些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不仅走进中国百姓的寻常生活,也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逐渐成为全球共识。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一理念也是今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的热词。

匈牙利国会副主席雅高布·伊什特万告诉记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非常高瞻远瞩、十分先进的理念,我完全赞同和认同,这一理念在匈牙利也深入人心。”

在印度工商会联合会执行董事阿都尔·达拉果地看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实在在带来了财富的增加,不仅让中国人民,也让世界人民受益,这是一个可持续的观念,不仅让我们能够享受碧水、青山、蓝天,也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从良好的环境中受益。

作为一名在中国工作了30多年的科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瀚亲眼见证了中国生态环境的美丽转变,他告诉记者:“如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树立榜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就是答案。”

今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利比里亚蒙罗维亚市市长希亚法说:“这一主题道出了全世界的共同期盼——在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面前,我们对生态平衡、生态韧性与循环再生的深切渴望。这个主题呼吁我们摒弃将发展与可持续分开的错误做法,让我们共同构想这样的未来图景:城市的繁荣不是通过征服自然,而是通过和谐共生来实现。”

绿色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底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说:“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指数纳入40多个国家绿色相关的发展评估体系,已经成为联合国环境署的重要参考标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正在突破传统的治理边界,形成了指标共商、策略共研、成效共评的体系。从中国方案到全球公约,绿色‘一带一路’的实践正在为完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注入新动能。”

中国智慧架起合作桥梁

贵州被誉为“桥梁博物馆”,世界上前100座高桥有近半数都在这里。

除了看得见的桥,贵州还有“看不见”的桥——作为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为全球共商生态治理大计搭建起合作的桥梁。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作为可持续发展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平台,十多年来始终致力于汇聚各方力量,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分享最佳实践与经验,增进各方互信,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建设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发挥了积极作用。”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张军说。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所罗门群岛副议长托伊雷纳在会上呼吁:“我们的未来应该有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好的生态系统。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我们要携手合作,只有通过更加深入的合作,我们才能够保护脆弱的星球,保护蔚蓝的海洋。我们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言语上,应该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气候与地球系统科学协同研究联盟(南非)主任内维尔·斯维德认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学习和发展的绝佳平台,中国各地的许多努力都是很好的范例,我们应该了解这些经验,并将其推广到我们的国家。”

“我期待论坛能够促成深度的国际交流,分享中国在绿色发展转型中的清晰洞见与实践案例,让世界看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副总干事斯图尔特·马吉尼斯说,“今年10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办大型会议,我希望能把论坛的经验带到那里,与全球嘉宾分享。”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张鹤 责编/陈萌 审核/曾昕 终审/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