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09:34:00
△海上劳作工歇时分,围坐在一起的凉山彝族乡亲们。在霞浦海域外来务工群体中,凉山群众是主力军
在霞浦蔚蓝的海域上,活跃着一个特殊的群体——来自四川大凉山地区的彝族乡亲。他们跨越2000多公里,来到这里从事海上养殖,与当地群众同耕一片海、共奔致富路,谱就曲曲山海共富佳话。“90后”彝族小伙巴足木且,就是其中的一员。
△夕阳下的霞浦沙江海域,养殖网箱连绵成片。巴足木且一家人在海上的家,就在其间
△忙完一天的活,巴足木且一家与工友挥别,乘船返回海上的家
△夕阳的余晖里,巴足木且和妻子吉尔阿依在察看养殖网箱中海参生长情况
6月11日,在霞浦下浒海域再次见到巴足木且时,他和家人正忙着搬运淘汰的海参养殖吊笼,再送到岸上的加工厂回收、处理。
“出海搬运吊笼,每个赚6毛钱,平均一天能运3000个。”巴足木且一边熟练驾船,一边聊着今天的活儿。
往年4月底霞浦海参收获季结束后,巴足木且一家就会返乡。今年,因为“有活干,多赚点”,他们的归期一推再推。
△傍晚收工后,吉尔阿依(右)、的日伍牛(左)在洗漱。这座养殖管理房就是她们一家人在海上的家
△海上的小家里,巴足木且一家人在刷手机、聊天。家人的相伴,让他们的异乡海上生活多了些温暖、少了些孤寂
△工闲时分,吉尔阿依与远在家乡的亲人视频连线
巴足木且的家乡在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板桥镇。凉山、宁德,都曾是全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两地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2003年,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霞浦引进海参苗种取得成功,产业迅速发展,吸引了首批凉山群众前来务工。此后,随着产业壮大,亲带亲、邻帮邻,越来越多的凉山群众投奔而来。截至目前,霞浦县溪南、北壁、下浒、沙江等海域养殖渔排已吸纳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务工人员1万多人,其中来自凉山地区的占一半以上。
正是在老乡的介绍下,2018年11月,巴足木且走出大山,辗转千里来到霞浦,在沙江镇围江村海域一海参养殖渔排落了脚。
△曲比马麻(左)、的日伍牛(中)、吉尔阿依(右)在挑海参饵料。长年的海上劳作,当年刚踏上渔排时的眩晕感早已不复存在
△的日伍牛在渔排上投喂海参饵料。海参养殖方式的升级,让她们一家人的日常劳作强度大幅降低
“出来打工就是想多赚点,让孩子有条件读好书,让生活过得更好一些!”巴足木且说。追随他的脚步,妻子吉尔阿依、大舅哥吉尔伍且和妻子曲比马麻、小舅子吉尔伍加和妻子的日伍牛也相继赶来、海上“会师”。工资一次性结算,平均每人每月工资7500至7800元不等。巴足木且作为管理人员,养殖老板还会视养殖收益给予额外的报酬。
△曲比马麻在清洗木耳。木耳、豆芽、肉片与老家带来的葛根炒烩,是她们餐桌上的家乡味
△晚餐时分,与远在凉山的亲人手机视频连线,是巴足木且一家人最欢乐的时刻
△巴足木且在擦脸准备吃饭。每天,他都是最迟上桌的。大家收工后,他会再察看一遍渔排才放心
一间40平方米左右的管理房,是他们在海上的家。投喂、看管700多口海参养殖网箱,是他们一家人的日常工作,直至海参成熟捕捞。头几年,这里的海参养殖为传统吊笼式。投喂时,每天清晨4时许,他们就得起床干活,先将海带边角、海泥等混合搅碎制成饵料,再把一个个养殖吊笼从海中提出,逐个清洗、投喂,再放回海中。每口网箱放置约50个吊笼,全部忙完已到下午,纯粹的体力活。去年起,他们所在的渔排升级为网箱养殖,海参直接养在网衣里,饵料也改为专门的颗粒饵料,抛撒即可。每天上午7时许开工,中午前便能完成。其余的时间,便是观测海参的进食及生长状况,活儿轻松了不少。
△4月11日清晨,巴足木且一家与前来帮忙的当地群众一起采收海参。这是他们所在的渔排海参从吊笼养殖向网箱养殖升级后,迎来的首个丰收年
△巴足木且在搬运刚采收的海参。丰收时节,是他们一家人最忙碌的日子
△丰收时节,吉尔伍且(右)与前来帮忙的当地群众在冲洗刚采收的海参
每年11月过完彝历新年后,翌年四五月海参采收后返乡,转眼已过7年。
“这一季算下来,我们夫妻俩能攒下10多万元。”盘点着务工收入,巴足木且黝黑的脸上露着笑意。两三年前,他还以小笔资金入股渔排,跟着养殖老板一起发展,这让他在这片海域更安下心来。
△巴足木且一家人在察看网箱中海参的进食及生长情况
△巴足木且一家人在察看网箱中海参的进食及生长情况
这些年,或添置家电或房子加层、装修,一家人各自家庭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用务工的积蓄,巴足木且夫妻还在越西县城购买了11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打算让孩子进城上学。他还盘算着,努力几年,再投些资金参与海参养殖,两手增收。
“等11月过完彝族年,我们还会再过来的!”面朝碧海蓝天,巴足木且再次许下了约定……
△吉尔伍且(右)、吉尔伍加(左)兄弟俩
△霞浦下浒镇磺砂村码头,巴足木且一家人等待靠岸卸货。船上满载的,是他们从海上渔排收来的淘汰的海参养殖吊笼
△霞浦沙江海域,镇里的海上执法船在巡逻。他们的守护与服务,让凉山乡亲在此安心打拼
来源:新宁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