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闻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穿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151件/套伊朗文物亮相南京博物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09:50:00    

近日,“新月与蔷薇——伊朗文明的千年经纬”特展在南京博物院展出。展览汇聚了来自伊朗境内礼萨·阿巴西博物馆、莫格达姆博物馆等五家文博机构的151件/套展品,展品种类包含陶器、金属器、玻璃器、纺织品及细密画等,时间跨度从公元前3000年至20世纪,涵盖了伊朗文明的发展历程,也生动展示了中国与伊朗之间的友好交往历史。

克尔曼产羊毛地毯


伊朗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展览策展人管琳介绍,伊朗高原包容了远古文明、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突厥文明、蒙古文明、土库中亚文明等多元文明,这些璀璨的文明火花在这片土地上交汇、碰撞,最终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文明内涵及艺术风格。

展览以时间为轴,选取了12个伊朗文明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王朝,分为“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异彩纷呈的中古时期”“变革与复兴的近代篇章”三个部分。

黄金狮首授权环


踏入展厅,独立展柜中陈列的黄金狮首授权环成了瞩目的焦点。“在古代伊朗文化中,环形因形似太阳而被赋予了存在、起源、创造与永恒等多重含义。环形物品,如手环、臂环、指环等,曾被广泛地制造和使用。”管琳介绍,这件授权环就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文物,主要用于统治阶层中上级对下级的权力授予仪式,象征着双方对忠诚誓言的相互承诺。仪式中,统治阶级的中上级与下级共同握住这个授权环,代表了权力的授予。

伊朗地毯自古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展览中就有六幅非常精美的伊朗地毯。其中一件20世纪早期的“克尔曼产羊毛地毯”上绘制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地毯的主体图案是以三根富有生命力的主枝向上延伸出的‘生命树’,侧枝上缀满了石榴、葡萄等果实,还有鹦鹉、孔雀、火烈鸟等珍禽。”管琳介绍,地毯的主边则由丰富多样的生物以及十枚人物圆形纹章环绕。纹章上分别刻画有身着罗马、印度、中国、阿拉伯、澳大利亚等地传统服饰的人物形象。

早在近2000年前,古代中国与古代伊朗的文明之光就因丝绸之路的出现而产生了交集,延续至今。

米纳伊彩绘波斯爱情故事碗


碗心描绘了两位具有突厥特征的青年男女,身着融合伊朗传统元素的服饰……展览中的这件“米纳伊彩绘波斯爱情故事碗”演绎了一段源自阿拉伯传统的波斯爱情故事。管琳介绍,这种绘画风格就起源于我国新疆地区。以绘画讲述故事情节的做法,起源于摩尼教的传播方式。作为军事奴隶进入伊朗的突厥人,经过几代人的战功积累,地位得以提升。后来,他们掌握了地方政权,成为高档手工艺品和日用品的主要使用者,他们的形象也逐渐出现在这些工艺品上。

莲花纹银盘


展览中的一件莲花纹银盘来自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的阿契美尼德时期。莲花纹饰在伊朗历史的各个时期均被广泛采用,此类盘具代表了阿契美尼德时期金银器的典型样式。而旁边一同展示的一件南京博物院藏西汉银盒,造型与汉代及以前中国容器的传统风格迥异,是用锤鍱法在金属器上压印出凸瓣纹。管琳介绍,这种金属加工技法在阿契美尼德时期兴盛起来,可追溯到亚述时期。

西汉银盒


展览中,还有两件玻璃碗被陈列在同一展柜中。“右边的半球形碗是典型的伊朗萨珊时期玻璃器,器表饰有四排凹点纹饰,雕刻有繁复的花卉图案。”管琳告诉记者,部分萨珊王朝的玻璃器皿,尤其是饰有典型萨珊风格纹饰的碗类器皿,曾远销至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这在当地的墓葬与寺庙遗址中都有所发现。“其中就可能包括左边这件出土于江苏句容刘宋元嘉十六年墓的龟背纹玻璃杯。这个玻璃杯杯腹饰有六排磨花纹饰,整体呈龟甲状分布,装饰手法类似于钻石切割工艺。从艺术风格分析,这种龟甲状磨花具有鲜明的萨珊风格特征。”管琳介绍。

13世纪,蒙古人将阿拉伯工匠带入中国,也带来了铜胎掐丝珐琅技艺。明代景泰年间,宫廷盛行此类工艺,制作的器型涵盖陈设品与日用器皿。纹饰也从早期伊斯兰风格的番莲纹,渐次发展出动物、花卉及瓜果等本土化图案。“南京博物院藏的这件清代铜珐琅盖碗就体现了当时中国与伊朗文明的交流互鉴。”管琳说。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