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闻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抗日英雄范筑先家乡的振兴图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14:11:00    

在冀南平原馆陶县寿山寺镇,“粮画小镇”四个大字在晨光中格外醒目。沿着整洁的柏油路西行3公里,是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的出生地寿北村,也是其曾孙范炳垛带领乡亲们奋斗的热土。作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寿北村的华丽蜕变,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流淌着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延续。

革命遗址: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坐标

走进范筑先英烈展馆,院中范筑先将军的雕塑身着戎装看向远方,随着英雄的目光,日寇早已驱逐,人民的生活正欣欣向荣。踏入范筑先故居,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滞,在斑驳院墙环绕的院落内,人们恍然如回到那个艰苦卓绝的时代,屋内的八仙桌上一个水壶和几个水杯静静停留,向往来的游人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故事。

曾孙范鹏举和范炳垛正在瞻仰范筑先将军的雕像

范筑先将军8岁进入私塾读书,因无力支付私塾学费,便常在学堂窗外偷听讲课。然而先生在考其功课时,竟发现这个偷听的孩子的课业竟能对答如流,破例让他免费入学。那时的范筑先最爱读《岳飞传》,从小他便立志,好男儿当如岳飞将军一般,驱除鞑虏、精忠报国。

1904年,22岁的范筑先投身北洋陆军第四镇。经北洋讲武堂深造,他历经连长到营长,再到第八旅旅长。1930年中原大战后,他目睹军阀混战让百姓流离失所,毅然辞去旅长职务,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1936年,范筑先出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驻守聊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占领德州后,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为保存实力,两次下令范筑先率部南撤。范筑先以保家卫国为己任,不愿意看到民苦大众陷入日寇侵略的铁蹄之下,两次拒绝南撤的命令。他通电全国,发出了著名的“皓电”:“裂眦北视,决不南渡!”

范筑先将军与共产党合作创建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先后改编民众起义武装,收编民团武装,组建了35个支队、3路民军。他率领军民进行大小战役、战斗近百次,歼灭大量日伪军,保卫和收复了20多个县,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军民的抗日斗志。

1938年11月,在聊城保卫战中,面对兵力悬殊、装备落后的困境,范筑先将军与700余守城将士坚守两天。最终聊城沦陷,范筑先在激战中身受重伤,不愿被俘,举枪自戕,壮烈殉国。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令举国痛悼,国共两党在重庆和延安均为其举行追悼大会,朱德、彭德怀亲笔题写挽联,表达对这位抗日老英雄的深切哀悼与敬意。

村民正在参观范筑先英烈展馆

“曾祖父殉国时,我爷爷才26岁。这些年,我们家族始终以他为榜样,将精忠报国的信念融入血脉。”范鹏举轻抚雕塑,眼中闪烁着坚毅。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绘就美丽画卷

范炳垛是范筑先将军的曾孙,在英雄故乡寿山寺镇寿北村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血脉中流淌着曾祖父“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热血的范炳垛,自2018年当选村支书起,便将这份沉甸甸的红色基因化为振兴乡村的磅礴力量。

“当时村里矛盾多,集体事务没人管,连党员大会都凑不齐人。”范炳垛回忆道。面对曾经组织涣散、环境脏乱的困境,范炳垛以党建“破局”。他创新党员包片联户机制,畅通诉求渠道,疑难问题由支部集体研究解决。昔日邻里摩擦多、集体事务无人管的“散沙村”,在“红色网格”精细化管理下实现了“小事不出巷、矛盾不成讼”,他本人荣获“2023年度优秀人民调解员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范炳垛深知,乡村价值在于实现物质丰富和精神丰盈的双向合力。近年来,他带领干部村民大力整治人居环境,修葺坑塘,铺设雨污管网,村容村貌实现“清、净、美”。村里常态化评选“身边好人”“美丽庭院”;组建秧歌队、书法社丰富村民生活。

新修建的小镇足球场

亮点成效: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

寿北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成效显著,亮点纷呈。其中,最突出的当属粮画产业的发展。自2014年粮画小镇建设以来,寿北村依托这一特色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粮画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群众致富,也让粮画制作技艺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农户将闲置宅院、宅基地改造成“艾草小院”“粮画客栈”“乡见”等各类民宿、农家乐,依托粮画资源获得了一条稳定的收入来源。

范炳垛还另辟蹊径,深挖乡土文化与特色农业,依托粮画小镇景区,打造范筑先故居和英烈展馆,闲置土地改作绿色蔬果园;旅游业兴旺带动村民就业,村集体收入也实现连续增长,“富在农家”梦想照进现实。

如今的寿北村,干净笔直的街道通向各家各户,随处可见络绎不绝的游客和村间闲谈的村民,呈现出一幅业兴、村美、人和的乡村新画卷。范炳垛已在乡村深耕将近七年。谈及动力之源,他感慨:“曾祖父抗日救国、舍身为民的精神,是刻在我骨子里的信念。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责任也是光荣。”年过七旬的村民张贵臣见证着村庄巨变:“范书记带我们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村庄名气比城市还响!”

夕阳西下,范筑先故居的门楣上,“民族英雄” 四个大字愈发醒目。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村庄,正以红色精神为笔,在冀南大地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本报记者张琪 文/影